《天空之城》這部片對我來說是歷史悠久,
從來沒想到一部動畫片引申出的含意竟是多麼深遠,
更充斥現代人對於科技多麼嚮往,對於眼前的綠能卻是逐一破壞、視而不見,
也許人非得要親眼看到世界毀滅才會知道自身是多麼渺小吧。
「理性」從希達跟巴魯身上可以看見小時候小孩是很理智的,
不像大人(穆斯卡)那樣自私,想著該如何一步登天操控世界成為人上人,
而小孩卻是擁有一種大愛,難怪小孩總是被喻為純潔、善良、跟天使,
而「拉普達」卻是一個理想國境,荒謬的是這樣的理想國境卻擺脫地心引力,
擺脫植物不用靠泥土也能成長為大樹,還有許多地球還沒發明的先進科技,
例:機器人的外殼,島內的方塊結構。似乎很多故事都會有一棵大樹擁戴,
例阿凡達、龍貓等等。讓人覺得所謂的理想國境除了好山好水更要擺脫
「理性」思考並與大自然合作才能建造出永久使用的理想國境。
「拉普達」島上的科技,似乎都是人性化操作介面,
甚至用咒語就可操控科技,而科技也有人性化的一面,
例:巨大機器人守護著島上的生命,在島上科技瓦解時也是一直守護他們,
最終拉普達還是回歸成一棵大自然的生命之樹。
《格列佛遊記》這本書在印象中,「人是理性、但自私自利」的,
「大人」們的憤世嫉俗、自我心態的極權主義相當吻合。
兩者裡的大人都是在諷刺這社會及角色的一切行為,
不斷告知國家中會滅亡的事實。
《格列佛遊記》《天空之城》這兩個故事相似之處除了相同的拉普島,
另外還有18、19世紀工業社會的歐式服裝,典型礦工,人格特質都相似。
宮崎駿大師也說過:「我欽佩這些人,
我欽佩他們為了挽救生活而戰鬥的方式,就像日本的煤礦工所做的。
許多我這個世代的人將這些礦工視為種象徵。」
《格列佛遊記》這本書在印象中,「人是理性、自利、追求效用極大化」的,
「大人」們的憤世嫉俗、自我心態的極權主義相當吻合。
格列佛與柏拉圖理型界這兩者來說應該是互相諷刺,水火不容的吧,
本身格列佛這故事就已經夠不理想了,只能拿來跟柏拉圖做對照,
最後這三者都有巧妙的連結處,但卻彼此時代不同,
卻都是在警示人們未來的意義,就像天空之城最後不管是機器人還是飛行船或其他事物,
決定權都在於人的一念之間。